欢迎光临合肥家教网,您是第 5067762 位访问者!

合肥地震权威预测与分析

更新时间:2014-08-24 09:12:03点击次数:1793次字号:T|T

汶川地震、日本大地震的震撼让世界为之阵痛,处在中部崛起的合肥,对地震的关注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权威解读合肥地震的预测与分析……
   安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低-从安徽历史上的地震记录看历史上,安徽省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在霍山、六安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3次,最大为1831年9月28日凤台6.25级和1917年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畜伤亡和房屋破坏。与邻省相比,安徽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低于山东、江苏,与河南省相近。   
   一、西晋元康四年(294 年)  
夏历六月,寿县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2.6°,东经116.8°  
震中烈度:7 度。  
震害情况:《晋书》卷四《惠帝纪》记:“六月,寿春地大震,死二十余家。”寿春即现寿县。  
《晋书·五行志》则记:“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  
 
 二、明洪熙元年(1425 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六安5.7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1.7°,东经116.5°  
震中烈度:7 度。  
震害情况:《洪熙实录》卷2 页6 记:“直隶六安卫奏,二月十八日夜地震,七日乃止,城  
垣楼堞多倾塌。  
  三、明嘉靖十六年(1537 年)  
夏历四月初五,灵璧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3.6°东经117.6°。  
震中烈度:7 度。  
震害情况:康熙十九年《灵璧县志》卷一页14 记:“嘉靖十六年四月,地大震,民居坏十  
之四、五,夜复震。”嘉靖十六年《宿州志》卷8 页7 记:“四月初五日戊时,地震,屋璧若倾侧  
然,人有惊走者。本夜子时,复震尤其。  
  四、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  
夏历二月初六日巢县南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1.2°,东经117.7°。  
震中烈度:7 度  
震害情况:康熙十二年《巢县志》卷4 页3 记:“地大震,墙屋有倾复者。”  
   
五、明崇桢十七年(1644 年)  
夏历正月初一,凤阳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2.9°,东经117.5°。  
震害情况:《明季北略》卷20 页2 记:凤阳:“是日大风霾,震屋扬沙,咫尺不见。”《清史  
记事本末》卷4 页1 记:“皇陵附近庐舍人民坍坏尤甚。”  
  
六、清顺治九年(1652 年)  
农历正月初一日,霍山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1.4°。  
震中烈度:6 度。  
震害情况:顺治十八年《霍山县志》卷3 页53 记:“地震有声,自西南而东北,屋瓦皆  
坠。”  
 
 七、清顺治九年(1652 年)  
农历二月十四日,霍山东北6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1.5°,东经116.5°  
震中烈度:7~8 度。  
震害情况:顺治十八年《霍山县志》卷3 页53 记:“床如倾仄,碗碟皆碎,州界石桥断  
裂,庙中塑像有头仆地,似刀截者。”  
乾隆十六年《六安州志》卷24 页7 记:六安:“六、霍地震,屋瓦欲泻,石桥尽裂。”  
    八、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合肥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1.8°,东经117.3°  
震中烈度:6 度。  
震害情况:《清史稿·灾异志》卷44 页1633 记:“庐州地震,声如雷,屋舍倾倒。”清庐  
州治合肥,领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英山、霍山等县。  
  九、清乾隆八年(1743 年)  
农历五月九日,泾县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0.7°,东经118.4°,  
震中烈度:6~7 度。  
震害情况:乾隆八年《泾县志》卷21 页5 记:泾县:“地震,有声自西而东如雷,鼓楼  
崩。”乾隆十八年《泾县志》记:“有声如轰雷,人有惊仆者,南城塌数丈。  
 
 十、清道光九年(1829 年)  
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五河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3.2°,东经117.9°  
震中裂度:7 度。  
震害情况:光绪二十二年《五河县志》卷10 页20 记:五河:“地震有声,民居庐舍倾覆,  
毙人无数。”  
  
十一、清道光十一年(1831 年)  
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夜、凤台东北6.2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2.8°,东经  
震中烈度:8 度。  
震害情况:故宫《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安徽卷》55 页记:凤台:“该县东北计家集地方,  
于八月二十三日夜地震,倒塌革、瓦房屋三百余间,压毙大小男妇二十七名。又该处毗连之  
山里集,同时震塌房屋,压毙民妇蔡氏等六名。”光绪四年《重修安徽通志》卷347 页24 记:  
“怀远:平阿山民房圮五百余间,压毙多人。”清方士淦《蔗余偶笔》记:“怀远、凤台交界山中  
裂开几十丈,声响如雷。”  
  
十二、清同治七年(1868 年)  
农历九月十五日,定远南5.5 级地震  
震中位置:北纬32.4°,东经117.8°。  
震中烈度:6~7 度。  
震害情况:道光间修、光绪间增补《定远县志·祥异卷》定远:“十五日已时,复大震。自  
是屡震不已,南数十里最甚,老人仓墙屋多坍塌,压死人  
     
十三、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畜伤亡和房屋破坏。   

    合肥地震预测与分析

     2009年4月6日晚22:25分合肥肥东梁园发生3.4级地震,说实话这个地震很小,谈不上破坏性,但是对合肥及周遭人民的心理带来却是极大的恐慌。虽然安徽及合肥市政府一再出来辟谣稳定人心,但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以及最近的意大利大地震,都有震前民间预知的案例,但可惜的是地方政府考虑得过多,导致最终封锁消息,等大地震真来临时死伤惨重,由此也造成民众对政府消息的不信任。说这话不是追求谁的事后责任,而是民众是否应该拥有更多的知情权?防一点总不会坏事,在人们防卫力量最弱时,如果避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那么将减少许多死伤。因此假设大地震倾向产生,政府掌控的地震局每天发布震情数据,但不必下结论,由民众自己去判断,也许恐慌情绪不会大面积蔓延,而且真来大地震了,生还者将更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将尽可能的降低。
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依靠专家判定,现在中国许多专家的公信力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逐渐丧失,在大地震这种毁灭性灾难预测面前,我个人认为应当继续保留前总理周恩来先生主张的原则: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因为地震的产生具备偶然性,属于混沌学研究的范畴,不过现代文明科技如此发达,人类灾难记载历史5000多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造成混沌学“蝴蝶效应”的起点,由此寻找综合判据。
我们知道地壳每时每刻都在缓慢位移,连续性的位移很难造成地震,只有突发性的位移错位也就是断裂才会造成地震,在断裂前也就是地震发生前,越是大地震,综合判据越容易找到。原因有三:
第一, 大地震爆发前,地壳深处的断裂口会释放地热,导致局部气象环境发生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地表干旱,这个就是耿庆国先生的“旱震理论”;
第二, 既然是大地震,地壳内应力肯定产生严重不均衡,临界震中地壳深处有的松散有的高密度挤压,挤压部位将有一些石英脉等将释放出固定频率的辐射波,这种波应当可以从其他辐射源中分离出来;
第三, 就是意大利那位地质学家朱利亚尼的“氡气预测法”,在撕裂的岩石中有大量天然的氡气被释放出来,氡气是放射性气体,氡气浓度检测设备现在对于家庭装修已经是很通用的设备了,所以也可以依据是否异常判断地震即将来否。
以上这三个判据可以作为大地震预测科学性的依据,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经验性判据,这是人们在无数次地震经验中总结得来的,虽不具备定量化研究,但可以作为大地震的辅助判断。
1、 就是动物活动异常,地球是复杂的星球,但是既然生物能适应一个生存环境,那么他们的本能基因中将遗留历史的记忆,或者对异常地域环境将会普遍产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们可能从地底下的洞穴里倾巢而出。造成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可能就是地磁异常、地热异常、超次声波异常、氡气浓度异常和电磁环境异常,穴居动物比我们人类更接近地壳,所以他们对地震先天具备敏感性是正常的,尤其越是大地震,这种敏感性越强,小地震可能对他们毫无影响,所以综合穴居动物活动异常判断地震有科学性一面;
2、 地震云和局部气候异常,云是气象条件,属于表象,但人们在历史中总结地震云的形态具备一定的因果性,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壳撕裂带附近释放的地热和异常气体导致地震云的形成。
除此而外,准确地短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地震时破坏力小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离震中远处迅速检测到,如果此时立即发出告警信息,那么几分钟后破坏力巨大的横波到的时候,远处的人们有更大的生还可能。短短几分钟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官方报道,对目前合肥地区的地震大致预测为:大地震综合判据尚未产生,近期大地震产生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持续观察,最好是地震局的数据能够全民共享。

(编辑:hefei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