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禁补令”后,假期学校集体补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记者在安徽、江西调查发现,“学生一周补课6天”“在职老师变身补习班老师”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漫漫暑期成了学生和老师忙碌的“补课时光”。
一样的师生,不一样的课堂
暑假刚放了不到一周,合肥市的初中生小帆就开始了“补课生活”,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家和培训机构之间。每周一、三、五上午8点到10点上数学课;下午4点到6点上物理课;每周二、四、六晚上6点半到8点半上英语课;周六上午9点半到10点半则是家长给他报的音乐兴趣班。“几乎每天都有课,还要跑来跑去,感觉比上学还累。”小帆说。让小帆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在的补习班,老师就是自己班级代课的老师,同学也大多是自己班上或学校的同学。“补习班大约20人,绝大多数是同班同学,要么就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小帆发现,老师一个暑假同时开了几个补课班,每个班都有10至20名同学。
记者采访了解到,“禁补令”下,校内老师校外补课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暑期生活都是以“补课”为中心,剩余暑期日子寥寥无几。
蔡晗鑫(化名)是合肥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她7月份每隔一天就要去老师家中补习语文。蔡晗鑫介绍,语文老师是她所在学校出名的语文老师,因此有很多学生每逢暑假就来补习。蔡晗鑫所在的补习班总共有20名学生,上课内容则都是课本外的知识。除了在老师家中补习语文,蔡晗鑫还得在校外补习班补习数学、英语、物理,上课的老师也是合肥市各名校的老师。“每门课程的价格都是1500元,总共4500元。孩子暑假上一个月的课,我们就花了6000元,比在学校上课贵多了。”蔡晗鑫的家长说。
校内老师的培训班,上还是不上?
为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今年暑假前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并将对违者作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处罚。但为何校外补课现象仍然存在呢?
学生小帆表示,和他一起上课的同学有的是因为家长要去找老师补课,老师才告诉家长他所在的培训机构地址;有的是老师主动告诉家长,希望孩子能利用暑期好好补缺补差,因此推荐孩子来自己的培训班上课。
让一些家长担心的是,校内老师会不会把一些有质量的教学内容留到辅导班上讲授?如果不上校内老师办的补习班,学生会不会跟不上?老师会不会对学生有意见?
一名家长告诉记者,有的校内老师就是平时考试的出卷老师,在辅导班上将出卷的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解,导致上辅导班的同学看起来成绩提高了,但实际上学习能力得到多大提高,谁心里也没底。
一名高中教师则表示:“如果暑假不补课,很难足额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进度一定会赶。”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都将学生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必然要搞应试教育。”
也有家长坦言,不管学校补不补课、老师补不补课,只要是假期,还是会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补课,与此相比还是相信校内老师或者名校老师的补习班。合肥市滨湖区的学生家长李红荣坦言,让孩子补课也是无奈之举,“别的孩子暑期都在学习,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治愈“补课焦虑症”,应向课堂要质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目前家长之所以热衷补课,实际上反映的是对升学和学生未来的担忧。我国的考试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一考定终身”仍是当下的现状。只要这一现状存在,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就不会减弱,暑期办班的现象也不会减少。
夏学銮表示,真正应该防止的是课堂上讲授不认真全面,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再给学生“开小灶”收费的违反师风师德行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社区也应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暑期活动,还孩子一个轻松的暑期生活。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学校已行动起来,抵制乱补课行为。有学校负责人说:“不补课,才是学校和老师的自信行为,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7月10日,合肥168中学就在学校网站上公布监督电话,作出郑重承诺:不搞有偿家教,不组织不参与社会上的任何有偿办班。
合肥168中学校长阮厚广说:“一旦发现老师有这种行为,一定要严厉处罚,老师把心思都放到补课挣钱上了,怎么能把心思放在课堂上呢?”
阮厚广认为,老师应当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过分占用学生的时间。168中采取的措施是,用绩效奖励鼓励老师进行教科研工作,在暑假期间对老师进行分批培训。“功夫在课外,老师应把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课堂质量,而不是一味去占用学生的时间。”阮厚广说。
有专家建议,在一些特殊时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程,比如初三和高三阶段。对此,学校要免费开展一些辅导活动,并适当给予教师补贴,让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校园内得到满足。